紀嫻炎
2016-11-09
最終答案
預制樁,是在工廠或施工現(xiàn)場制成的各種材料、各種形式的樁(如木樁、混凝土方樁、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鋼樁等),用沉樁設備將樁打入、壓入或振入土中。中國建筑施工領域采用較多的預制樁主要是混凝土預制樁和鋼樁兩大類。一、制作方法:較短的樁一般在預制廠制作,較長的樁一般在施工現(xiàn)場附近露天預制。為節(jié)省場地,現(xiàn)場預制方樁多用疊澆法,重疊層數取決于地面允許荷載和施工條件,一般不宜超過4層。制樁場地應平整、堅實。不得產生不均勻沉降。樁與樁間應做好隔離層,樁與鄰樁、底模間的接觸面不得發(fā)生粘結。上層樁或鄰樁的澆筑,必須在下層樁或鄰樁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30%以后方可進行。鋼筋骨架及樁身尺寸偏差如超出規(guī)范允許的偏差,樁容易被打壞,樁的預制先后次序應與打樁次序對應,以縮短養(yǎng)護時間。預制樁的混凝土澆筑,應由樁頂向樁尖連續(xù)進行,嚴禁中斷,并應防止另一端的砂漿積聚過多。二、起吊要求: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應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等級的70%方可起吊,達到設計強度等級的100%才能運輸和打樁。如提前吊運,必須采取措施并經過驗算合格后才能進行。起吊時,必須合理選擇吊點,防止在起吊過程中過彎而損壞。當吊點少于或等于3個時,其位置按正負彎矩相等的原則計算確定。當吊點多于3個時,其位置按反力相等的原則計算確定。長20~30m的樁,一般采用3個吊點。三、運輸堆放要求:打樁前,樁從制作處運到現(xiàn)場,并應根據打樁順序隨打隨運。樁的運輸方式,在運距不大時,可用起重機吊運;當運距較大時,可采用輕便軌道小平臺車運輸。嚴禁在場地上直接推拉樁體。堆放樁的地面必須平整、堅實,墊木間距應與吊點位置相同,各層墊木應位于同一垂直線上,堆放層數不宜超過4層。不同規(guī)格的樁,應分別堆放。預應力管樁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出廠,在達到設計強度及14天齡期后方可沉樁。預應力管樁在節(jié)長小于等于20m時宜采用兩點捆綁法,大于20m時采用四吊點法。預應力管樁在運輸過程中應滿足兩點起吊法的位置,并墊以楔形掩木防止?jié)L動,嚴禁層間墊木出現(xiàn)錯位。四、打樁方法:打樁機就位后,將樁錘和樁帽吊起,然后吊樁并送至導桿內,垂直對準樁位緩緩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偏差不得超過0.5%,然后固定樁帽和樁錘,使樁、樁帽、樁錘在同一鉛垂線上,確保樁能垂直下沉。在樁錘和樁帽之間應加彈性襯墊,樁帽和樁頂周圍四邊應有5~10mm的間隙,以防損傷樁頂。打樁開始時,應先采用小的落距(0.5~0.8m)作輕的錘擊,使樁正常沉入土中約1~2m后,經檢查樁尖不發(fā)生偏移,再逐漸增大落距至規(guī)定高度,繼續(xù)錘擊,直至把樁打到設計要求的深度。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錘時,應使錘跳動正常。在打樁過程中,遇有貫入度劇變、樁身突然發(fā)生傾斜、移位或有嚴重回彈、樁頂或樁身出現(xiàn)嚴重裂縫或破碎等異常情況時,應暫停打樁,及時研究處理。打樁有“輕錘高擊”和“重錘低擊”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如果所做的功相同,而所得到的效果卻不相同。輕錘高擊,所得的動量小,而樁錘對樁頭的沖擊力大,因而回彈也大,樁頭容易損壞大部分能量均消耗在樁錘的回彈上,故樁難以入土。相反,重錘低擊,所得的動量大,而樁錘對樁頭的沖擊力小,因而回彈也小,樁頭不易被打碎,大部分能量都可以用來克服樁身與土壤的摩阻力和樁尖的阻力,故樁很快入土。此外,又由于重錘低擊的落距小,因而可提高錘擊頻率,打樁效率也高,正因為樁錘頻率較高,對于較密實的土層,如砂土或粘性土也能較容易地穿過,所以打樁宜采用“重錘低擊”。五、檢測1、預制樁、預應力管樁完工后應進行樁身完整性及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2、宜先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根據完整性檢測結果選擇有代表性的樁進行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3、樁身完整性檢測應采用低應變法,抽檢數量,應抽取總樁數的10%,且不少于10根,每個承臺不得少于1根。4、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應符合如下規(guī)定: 同一規(guī)格、同一持力層的基樁,對設計等級為甲級和乙級樁基應抽取總樁數的1%且不少于3根進行單樁豎向靜載荷試驗; 對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丙級的樁基應抽取總樁數的5%且不少于5根進行高應變動力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