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聞造假的作文
提問者: 董朗陽|瀏覽 113 次|提問時間: 2015-12-14
已有 1 條回答
尹宜
2015-12-21
最終答案
2007年7月3日,《現代快報》和《南京晨報》分別以《南京近十座六朝古墓一夜間被毀》和《卡子門近十座六朝古墓遭“連鍋端”》為題,報道了南京某工地有近10座六朝古墓被毀壞。消息一出,一時間社會上激濁揚清,口水如洪。抨擊開發(fā)商見利忘義者有之,批評文物管理部門失職者有之,由此事借題發(fā)揮者亦有之。南京卡子門的工地瞬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事實: 經過一個星期的嚴謹的考古勘察工作,此地系證明沒有六朝古墓群分布,從而澄清了事實。而所有慷慨激昂的評論者,則是被媒體“忽悠”了。 再看事例二: 2007年七月中旬,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中,曝出一則驚天大新聞:北京某些黑心商販不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使用回收的廢紙箱制成包子餡出售,賺取暴利。消息一出,震驚全國。吃了包子的人紛紛大嘔不止,沒吃包子的人對包子避而遠之。面對那電視上令人發(fā)指的畫面,全國人民殺聲震天,矛頭指向所有做包子的商家。 事實: 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在一周后向全國觀眾公開道歉并承認該新聞為假新聞。假新聞的炮制者亦已被繩之以法。但假新聞造成的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已經難以消除,至今仍有不少人堅信這是真新聞,而電視臺不過是政府為了保全面子而找的替罪羊。 其實這新聞是真是假明眼人自能判斷(親自嘗嘗紙箱餡與肉餡之間的區(qū)別之后,相信沒人會認為是真的),然而媒體為追求新聞的轟動性和時效性而不顧社會影響和媒體形象,大肆報道假新聞,卻絕對是真的。不由得想起前段時間曾引出無數口水的(其中也包括我的一部分口水)的“金庸《雪山飛狐》取代魯迅《阿Q正傳》進入中學教材”的新聞,編的有鼻子有眼,連被刪篇目之類都一應俱全,令人不憨孩封絞莩悸鳳溪脯婁得不信。然而教材依法,還是真相大白。 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審視一下我們的媒體了。媒體本是社會民眾的喉舌,報道也要堅持客觀真是的原則。然而在面對這些謠言時,媒體不但沒有起到制止、澄清的作用,反倒是為其助威乃至制造謠言。在一個又一個的謠言被澄清,被擊破之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還有多少?我們對于自己眼見耳聞的事實,又能相信多少?況且媒體具有對民眾的導向作用,在媒體頻頻一本正經地制造謊言的引導下,我們社會的誠信系統(tǒng)將受到怎樣的挑戰(zhàn)?說輕了,這是最可信賴的信息渠道的崩潰,導致民眾自信心的低落;說重了,這是不利于國家和諧與穩(wěn)定的隱患。從短期講,這是為謠言的傳播行了便利,是對人心的一種蠱惑;而從長期講,這是造成國家誠信缺失,社會根基動搖的一只蛀蟲。 規(guī)范關于媒體報道的規(guī)章制度固然重要,但媒體停止這種為了轟動新聞而對事件草下結論的做法更是尤為重要。堅持那句話:正確認識真相,讓事實說話。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社會才是真正的——比那種建立了所謂個人誠信機制這樣只對富人有力的機制的社會——更誠信的社會。幾條假新聞,是在值得我們深思啊。